分别瑜伽品第六:6.从奢摩他到毗婆舍那

by 二麻子, Monday, March 10, 2014, 20:52 (3909 天前) @ 二麻子

6. 从奢摩他到毗婆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奢摩他)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奢摩他)所缘故。”

流本作:
弥勒菩萨言:“世尊!说奢摩他行毗婆舍那行为一为异?”佛言:“我说非异非不异。弥勒!以何义故我说不异?毗婆舍那观不离奢摩他,是故不异。弥勒!以何义故我说是异?以观分别境像差别,是故为异。”

注:
上文括号内为作者添注,方便读者明确文义。

释:
现代行人从修奢摩他过渡到毗婆舍那时,修学奢摩他阶段所用的所缘境,与修毗婆舍那是所用的分析对象可以完全不同。如修止缘于佛号,而进修毗婆舍那时可能是分析自心的大小、方所等相貌,继而以龙树“八不”等勘定。当然,修止的所缘境也可以用到毗婆舍那里去,如修止缘于月光遍照,毗婆舍那则就此心境像分析简择,再以“八不”勘定。在近代的毗婆舍那教授中,甚少要求所修奢摩他心境者,可能的原因是主流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轮番修的做法,对同一心境并无特别要求。但解深密经所讲授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教法并非轮番修,而是在毗婆舍那进行时,继承并维持现前所修奢摩他内三摩地影像,并对此进行思择。换句话说,进行毗婆舍那时,现前所修奢摩他需要维持不失,所谓“毗婆舍那不离奢摩他,是故不异”,故本品后续经文中,奢摩他毗婆舍那总是连用。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毗婆舍那与奢摩他共用所缘境等影像,是为不异;而毗婆舍那需要起心分别,做比较、简择等思维,是为与奢摩他非不异。
日常的普通经验很容易让人想到,不起念分别的奢摩他与起念分别的毗婆舍那,互斥而无法同行。但深入禅修的事实并非如此,心念结构实际上非常复杂,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有大量粗细不等的心念在同时活动。一个训练有素的禅修者,可以在保持深部细微心念安止的同时,运用少分心念进行分别与不太复杂的分析。
对多数人来说,做到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行会相当困难,仅少数心智敏利者堪任此事而无特别困难。如此则佛陀教法岂不是只能为少数敏利人所用?并非如此。若于奢摩他修达九住心以后,止力稳固,甚多行人都可以做到进修毗婆舍那而不失奢摩他。一般情况下之所以感觉困难,还是因为止力不够,基础未牢,心不堪任,由此可知修奢摩他打好基础的重要。


由于奢摩他的所缘境将会是毗婆舍那中的重要成份,所缘境的选取就会对后续毗婆舍那是否能获得成效,证得“事边际”,启动“所作成办”有重大关系。若要追随《解深密经》中佛陀开示的修学方式,在开始修学奢摩他安止自心的时候,最好能为后续的毗婆舍那预先选择好适用的所缘境。一个自己能上手安止,又能方便将来毗婆舍那同行的所缘境当然是最理想,但初学时,兼顾二者的所缘境未必人人都能选到。现实往往是易上手的所缘境将来难与毗婆舍那并行;能与毗婆舍那并行的所缘境对奢摩他初学又难以上手得力。此时只得在二者中择一,或者易上手为先,待自己能力有所积累,心力堪能安止后,改换可兼顾毗婆舍那的所缘境;或者以大毅力克服困难,直接以兼顾毗婆舍那的所缘境安止自心。

一般而言,小而实体感强的所缘境——例如木球——修奢摩他容易上手,但后期毗婆舍那难以并行,不易透彻;反之,大无内外而如幻的所缘境——例如月光遍满——则相反,初修时心力难支不易上手,但后期的毗婆舍那则较易深入。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