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70今诠讨论07 正思惟

by 1001nights, Thursday, January 09, 2020, 15:38 (1568 天前) @ 1001nights

风土 08:53
《观割》贴文10月4日,1/2:

本书依现代通用的认识方式与逻辑规范,对《七十空性论》中诸颂重加解释,而结论未变。能依照龙树原文而通达其义者,自然直读原文即可;而对习惯现代认识体系的读者,希望本书能对理解龙树深义,提供更多的方便与途径,以便读者更方便地体会龙树无自性论断的真实无谬。

讨论是以法尊法师所译注的《七十空性论科摄》为主要参考,亦及其他版本。以下凡灰色框内文字,为法尊法师译注本原文,未经更动,依诸颂所述内容分段。框外则为读论、讨论所成之文。

风土 08:54
《观割》贴文10月4日,2/2:

导读
本书对《七十空性论》的讨论与诠释所使用的方法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传统佛教经论解说中未曾使用的表述形式和知识。这些涉及物理、数学、集合论、逻辑、方法论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因读者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参差不齐,或许部分读者未全熟悉,为方便对颂文的讨论,将这些内容中比较重要、可能会影响阅读的部分,分为几个题目,集中在导读部分予以说明,以避免这些内容随颂文解说而产生的零乱与重复。这些内容深浅不一,熟悉该领域的读者可以径行跳过。

1. 逻辑与因明
推理是思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从某些条件出发,经思维校验,最终判定结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非常复杂。

逻辑学诞生于西方,经两千多年发展逐渐完善,成为现代认识论中基本推理要素之一,为现代读者所熟悉。西方推理的传统做法是,首先将推理过程分解为一步步最简推断形式的组合;继而用逻辑对每一步最简单形式的推断,校验其正误;最后统观全局保证整个推理过程没有错误。为此逻辑提供了一系列对最简推断形式的正误判定方法,例如正、逆、否以及逆否命题间关系,三段论推断格式等等。
-- 贴文完毕

梯形 11:17
正思惟极度重要|
为什么?

圣普 11:59
对我们,算是主要的可循的路径了

风土 12:07
不做正思维,正见不会清晰稳定,二来俺也较难提起正念,因为日常常态就不是正念而是散念。
风土 12:09
通过正思维不断熟悉,能随时一念间就转成正念,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风土 12:11
重复是要诀

梯形 12:20
禅译为“思惟修”,毗婆舍那是“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微笑]
梯形 12:22
修定的止住思惟,为的是在更深处的决择
梯形 12:28
还有更重要的,正确的决择能力与行为就是佛智,智慧。这么比着,我们凡夫的不够正确的、残缺的那个(智慧?有时候也这么叫)就叫执着、迷乱、邪见。。。了,总之没什么好词,哈哈
梯形 12:30
暂时抑制没问题,彻底放弃了思惟决择,就根本不是学佛了

风土 12:34
超越思维,是思择的极处,任何思维或见解都粘不上去,无能当其锋。与以往理解的不思维,大有不同

梯形 12:40
不是沾不上,是分不开,流动的智慧。这就得凭超越能所、彻证无我。
梯形 19:59
我等凡夫也会分好赖能决择,这两下子有时与智慧并论。
梯形 20:02
当然更多的时候被指称为迷乱,有能力不能正用。
梯形 20:03
导致苦聚

方格子 20:14
@梯形 @风土 请教前辈,从正思维的角度如何去观察行苦?

风土 20:40
我是学人,坛里的前辈很多,可慢慢了解。
行是迁流变化,不能为“我”所主宰,故有苦。所谓无常故苦。
觉得称其为苦,不一定取其有明显苦受,更是思择与慧的对境。不安相即是苦。
迁流变化中有不变化的,不能思维安住此正念,即苦。

梯形 21:04
更深刻的是思惟佛说的十二支缘起,无明导致的行,及其后每支之行,皆是趋向苦的。直接说这一线行皆是苦也不过份
梯形 21:22
看迁流变动为苦,是相对于执我执乐执好而言,较粗。有时情况会有翻转,比如病痛之中,盼着快快迁流出那个境况,生怕迁流慢了,这时候迁流成了大救星啦。
梯形 21:30
翻转过来时,苦无迁流,解脱就没戏了
所以观察行苦,要以观察十二支,尤其是靠前那几支为主

圣普 21:35
这行蕴是不是念头还没起时已经要去做的劲?

梯形 21:39
念起不起,起的是什么,皆可归行蕴,不同的是运行方向
梯形 21:42
参入无明就导致行向不佳了,这叫缘无明有操蛋的行

圣普 21:44
观察不到呀。。。

林浩 21:46
圣普师兄这可是要靠练的[呲牙]

梯形 21:47
我也观察不到,虽然佛这么说了。按佛教的方法思惟修、静虑、止观、静处细细观察。。。亲证
梯形 21:48
除此,我们这些洞察水平低的人,也没别的更好的招了

风土 09:13
《观割》贴文10月5日,1/2:

另一方面在东方,特别是印度,发展了类似而不同的推理体系:因明。而佛教,特别是唯识学与晚期的中观学,大量地使用因明的推理形式作为判断正误的辅助手段。因明的基本结构是宗、因、喻三项。其中喻是具体案例,逻辑中不作为正式成分;宗,相当于逻辑中的结论。所以因明里推理的最主要的部分在“因”,故称“因明”。因与宗,对应于逻辑学的推理部分。

同是用来处理从条件到结论的推理过程,逻辑与因明有很多相似处,首先都涉及先决条件。
风土 09:14
《观割》贴文10月5日,2/2:

所谓先决条件是指,这些条件对推理部分来说被认为是不经检验先验正确的。尽管先决条件实际上的正确与否会从根本上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但判断这些条件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推理部分的任务。就逻辑学来说,先决条件是明确给出的,以典型的三段论式为例,大前提与小前提是先决条件,而判断大小前提的正确与否,不是三段论式本身的任务。在正确的三段论推论过程完成后,如果结论明显错误,则可以回头对前提质疑。就因明来说,没有明确地标明使用了哪些先决条件,但因明推论是从共许出发,这些共许作为事实上的先决条件,其正确与否,也不是因明推理本身的任务。同样,如果推理无误,而结论明显错误,问题往往是隐藏在先验的共许上。显然,在先决条件的正确可靠方面,因明与逻辑是对等的。

就推理本身来看,因明与逻辑也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可以经过简单包装,转化成因、宗的形式,再添加一个实例,则可以因宗喻三项构成完整的因明形式。而多数因明推理,也可以经过稍微复杂点的转换,写成逻辑的形式。
--- 贴文完毕

风土 10:41
逻辑因明,看来是想阴所摄。或者说是比量。
一些莫名其妙出现的念头,以及一些自然规律,当属于行阴。如百法中受、想外大部分心所法,及心不相应行法。
梯形 11:30
佛说了五蕴,前段是谁,鱼?说五蕴都当元素不管再细了,支分为五蕴,就无我了

梯形 11:32
在解深密中更简捷,如是心如是影像,用二词说同一事
梯形 11:34
逻辑也是一套学问,我学过麻叔总结的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基本上忘光了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