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70今诠讨论16 繁兴

by 1001nights, Saturday, January 18, 2020, 20:28 (1522 天前) @ 1001nights

风土 07:18
《观割》贴文10月14日,1/3:

9. 还原论与整体论方法
还原论的方法试图通过分割总体为诸部分,并以对各个部分加以分析的方式,寻求某些总体特性的来源。在一定范围内还原论方法获得很大成功,故此方法至今仍旧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还原论并非万能,整体特性不一定能通过还原的方式找到来源。
元素特性与集合特性的关系正说明这一点:集合具备的特性,未必能在组成元素中找到。古人对这点的了解远不如现代人清楚。例如本颂五十一:“眼识非在眼,非色非中间,彼依眼及色,遍计即颠倒。”此颂以“眼识”为对象,试图以还原论的方式寻求眼识在其枝分——眼根与色尘——中之“存在”,显然这是寻求不到的。继而因寻求不到彻底否定眼识,则是后人过度推论,恐非龙树原意:原颂文只是“遍计即颠倒”,否定的是颠倒遍计,而非直接绝对否定眼识。

风土 07:18
《观割》贴文10月14日,2/3:

整体论则与还原论相反,认为整体性质可以不考虑其内部构成而得到,甚至可以通过了解整体性质获得对其内部构成的完整了解。整体论是现代人类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范围内也同样获得很大成功。例如东方传统里中医等学科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表现了整体论的有效。现代科学中常用的黑箱方法,即不预设黑箱内部结构,只通过外界输入激励与黑箱的整体反应推断黑箱性质与内部结构的方法,在很多科学领域内仍旧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但认为整体能表现一切内部结构的认识方式,显然不是现代主流,现代人很少会犯这类错误。

风土 07:19
《观割》贴文10月14日,3/3:

整体论和还原论各有其价值,但都不全面,而能完满地融整体论与还原论为一炉的认识方式并未诞生,目前科学哲学界对此困难的理性态度是随问题不同而各得其用。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基于观待割裂的认识方式(详见下文),不具备同时认识一切大小局部与细节的能力。至于解脱者的实证,因其并非基于割裂,故并不属于此范围。

一般说来,西方文化的发展中比较重视细微的精密与严格,而东方传统则更倾向圆融。不计细节的圆融常常导致颟顸,不计大局的细节精密也往往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贴文完毕

鱼 08:06
法界繁兴 —— 这与一向趋寂不一样。汉传佛教表述涅槃非死寂(类似这般的)见解的教法,说:诸佛如来,于常寂光净土中化身不断,大悲为怀,救度而未远离诸世间。
鱼 08:17
读这样的表述时,给人的印象是:不断之大悲本身,来自距离遥远 清净神秘 的净土;那里,有离世独居的诸佛;诸世间是诸佛大悲的目的地;世间并无如此高价值产出;出世间,就是从无价值之地去那遥远神秘祖源地。
鱼 08:23
离世群居?[尴尬]

梯形 08:28
哈哈,鱼兄。。
梯形 08:29
汉传不也有寂觉不二的吗,夜半正明。。。这派还抢了佛法主流一千余年,虽然每况愈下也一千多年了
梯形 08:32
即使是他方常寂土,也是鼓励奋斗实干往上冲的,我们就看优点吧

鱼 08:33
勉强同意 [呲牙] @梯形

梯形 08:35
退一万步,人能克己,就算少放毒啦,贴个金签,这都得算利他
梯形 08:37
其作用悠远无有尽期

林浩 08:40
估计向往佛土的人是大多数哦[呲牙]

鱼 08:45
庸俗心态上揣摩,寂/觉就像两块有s/n磁性的磁铁。两块磁铁 s/n磁头没对准时,直接ss极或nn极互斥。s/n对好放一起,暂时两块协调相处。不过,当把大量这样带极性磁铁块挤挤给放一起,就很容易显出无处不别扭了。

鱼 08:53
@林浩 各自构建观念佛土,这肯定不在少数啊。

梯形 09:30
问题是人那不是两块磁铁,一块的sn
梯形 09:32
造型就是伸着驴脚举起佛手
别bie4过劲儿就顺了
咋别劲?

鱼 10:27
形式因改造质料因

梯形 10:35
你这个我就不懂了[难过]
梯形 10:39
向寂或向觉,向暗或向明,向苦或向度。。是只见一边,担板。
二边都向,就不担板了?不一定。高大身躯在下面担在中间。

鱼 10:41
哈哈,现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梯形 我理解,希腊大德的意思是:心智主动做型式调整,改变底层僵硬材料。才学了一天希腊哲学,现卖的。[害羞]

梯形 10:41
这事儿,破自我最直接了。
梯形 10:42
如果观苦观佛愿,扯散自我才算数,不然还是担板。

鱼 10:45
伸出驴脚,别bie4了。摆出手印,扭了。

梯形 10:46
还得无边,向长伸[呲牙][呲牙]苦海无边,佛愿无边
梯形 10:46
无见顶相
梯形 10:48
不然自我扯不净

————— 2019-10-15 —————
梯形 08:12
全凭还原法,玩命向细枝分,累死在半路上
全凭整体论,什么细节都不计,属于操作位置太粗,顢顸

截位佛指好了,无明那个地方

初初学 08:15
所谓中观

梯形 09:11
佛说这个的时候还没中观呢


风土 09:25
《观割》贴文10月15日,1/2:

10. 缘起四支
自性不能成立,错误地执着自性实有而背离真实则为许多烦恼痛苦的成因。佛教传统里,有很多分析自性不能成立的讲解。“缘起四支”因其总结得精练而全面,在当今了解无自性教法时较为通用。本文讨论也以此为起点,并将其中“观待缘起”做了更详细的解说以揭示其重要性。

大众习惯认为事物之存在(有)是有它的“自身”,比如桌椅各有自体,不相混扰,即所谓自体、自相、自性。但这样的认识扭曲而不准确。破除这种错误,佛法里使用四种缘起方式来分析自性执着不能成立。其中前三种是分析一般人执着形成处,而第四种是实证真理者为表述问题所使用的方便。四种缘起类型简介如下:

风土 09:25
《观割》贴文10月15日,2/2:

①支分缘起—否定集聚有(存在)
此方式又称“析空观”,一直为佛教各宗派广泛使用。所谓事物是由各个部分集聚而成,此等集聚并非永恒牢固,并非决然一体,故事物没有绝对的自身。比如,桌子是由木板木棍拼装,而木板木棍又由纤维等集聚,如此等等。过度强化这种集聚关联,而将集聚所成视为某法本体(自性),乃是错误和扭曲。

支分缘起并未能彻底解构自体自相自性见解,依支分分解的方式分析下去将有两种困难:其一,若该法是无穷可分的,则支分分解的过程将无有结束之时,无法达到最终结论。其二,若该法的分解有支分的不可分割极限,则无法就此证明无自性。情况二的具体实例在龙树菩萨所在的时代几乎无法找到,但问题不是不存在,当初佛教内关于不可分割的“极微”概念,就引发过很大争论。而今天看来,不可分割的事例已经不少,例如在微观,轻子与夸克都无内部结构,更谈不到分割与组成;宏观例子是黑洞,光线都跑不出来的地方也无法分割,更无法知道其内部结构与组成。
---贴文完毕

梯形 13:31
以四缘起观诸法,可速至非常断非有无,去除沾执诸法,包括贪嗔痴。这就是诸法实相观。
梯形 13:36
观察范围扩大、细致,与夹杂颠倒的认识及行为比,名实相,可信、靠谱。去贪执顺理成章。
其意义是从深处拔去贪执。
梯形 13:38
诸法,包括贪嗔痴。
古经翻译过来时,写作贪嗔痴亦实相。这个地方要注意,不要迷于文字。
这是说贪嗔痴亦空相,引导方向是放弃。

梯形 13:47
实相与解脱是极顺。如果绕不过来,顺不好,那么记住我们要的是解脱。
三毒亦空相亦实相,如向心行发展,即是松开。若从理论上推论,又无解脱需求,那就会导出怎么贪嗔痴都是实相,都没事儿。
实相与解脱比什么都不是[呲牙]

梯形 13:53
用不上,可以不用
要想往反着用,不用扯上佛法证明其合理性,直接就及时行乐,没人笑话
梯形 13:56
我们解脱之徒,虚相能解脱,我们就虚相好了
梯形 14:01
这不就在发心了么

梯形 19:55
诸法实相观,鸠摩罗什大师《思惟要略》
罗什的诸法实相观中,说观缘起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观割的四缘起支持他这种观最给力
现在学的四缘起一定要学透。

林浩 20:15
师兄,意思是不仅思维上要明白,心行也得跟上吗?

梯形 20:17
由思惟入心行。严格地说,淫怒痴不是断是转,核心即是破自我,小贪嗔转成大贪嗔。。
但是一般无我大贪嗔叫做大悲大愿大行,不再叫贪嗔

梯形 20:20
四缘起之第四观侍缘起列在里面,有甚深义。

初初学 21:02
《思维要略法》是本书?

梯形 21:03
为小圈子利益,这就成贪嗔了。为了大大大。。无尽大的利益,就叫悲愿了。
劲法差不多,一个圈了一个没圈

梯形 21:04
是本书
当时一些禅法的汇集

梯形 21:37
四缘起与老三篇那是协调啊,换个方式说

梯形 22:34
那位说不转,我悟,那就体会体会悟是不是转。那位又说无悟无迷,那就体会体会这是不是转。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