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70今诠讨论09 颟顸

by 1001nights, Saturday, January 11, 2020, 13:29 (1529 天前) @ 1001nights

风土 08:17
《观割》贴文10月6日,1/2:

但因明与逻辑在其推理发展演化里有一处初看不太明显,实际却相当深刻的不同。在依先决条件判定结论的过程中,逻辑学有一个近乎苛刻的条件,即要求此结论绝无反例,也就是说,只要能找到一个符合前提却违背结论的例子,这样的逻辑推断就不能成立。符合上述要求的推断在逻辑上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逻辑错误,即,不能保证结论正确。故而,逻辑对其推断过程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甚至可以机械化判定正误的标准。以三段论为例,在大小前提无误的先决条件下,在二百多种可能的三段论推断格式中,逻辑明确指出哪些格式可以保证结论正确,而其它格式不保证结论正确,这就将每步推断过程里的错误完全排除。但因明学的推理中,虽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符合逻辑正确的要求,但因为缺乏同样明确而严格的检错机制,即使共许条件是正确的,还是会发生推理本身出错误的情况。

《观割》贴文10月6日,2/2:

历史上,因明辩论中判定对错的主要形式是,辩论一方自己认负或者评判者判某方负。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评判给出了正确结论,但也确实留下过错误。缘起法的原则之一是,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显现,故没有绝对。把这一原则用在推理方法上则可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无条件正确、一切范围通用的推理方法。逻辑学在西方的发展过程里比较明确地划分了其成立与不成立、可用及不可用的范围,这是逻辑的优点。现代人如果要使用因明的形式,简易的办法就是使用逻辑推理,然后包装成因宗喻的形式。这样在知识背景、使用方便和避免错误三方面都更简洁明确而易用。
---贴文完毕

梯形 08:31
插个话,先把二六时那话题说完
梯形 08:33
为这二六时,才强调个准。要破的只是割裂,不是与法界鲜活为敌。
这当然是要深细准,歇了割裂。
笼统地说歇,也不算错。歇啥、咋歇不细抠,等于不要智慧。智度智度,没智慧咋度。
说完了,打了个岔。风土兄请继续。

风土 08:48
[强]智慧度,波罗僧揭谛!
不准的歇,尽量要避免,各有努力的地方。
往往见地没调好,或与行没配合。

二麻子 08:49
真歇也行.只怕只是喊歇.特别地,喊是不是歇?如果喊就是歇,那干什么也都可以是歇.这干脆就混成一团,没什么歇不歇了.
这个不叫智慧,这个,被动的叫颟顸,主动的叫搅合.
二麻子 08:53
所以,歇之一字,众妙之门.不过同时也是重祸之门

风土 08:54
麻叔[强][表情]

梯形 08:55
颟顸的现象,从来不缺,二十年前麻叔就经常提醒

风土 09:05
歇,这种能力,如两木相因,火出幻灭。

梯形 09:12
风土兄这个。。。抱得紧,哈哈
梯形 09:13
两泥牛斗入海?
梯形 09:14
歇成孤独肯定不行,还不如抱着呢
抱着又如绞麻花,也是老挨批的
梯形 09:16
那也比光根强

林浩 09:25
对我来说先校准,用拧更好[呲牙]

梯形 10:25
对,拧着。不把心行拧靠近些是很难真正实行毗婆舍那的,未经毗婆舍那完不成校准工作,那二六时、稳固、无出入什么的都成空谈了。
梯形 10:28
要么什么都不灭,要么灭星星月亮太阳。。不是劲小就是劲大。。。不知道刃在哪。。。说好点儿这算走弯路,说不好的就叫不知道路、没上路
梯形 10:32
希迁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梯形 10:35
路漫漫各人走,会不会则是综合之功:发心正见止观善知识,共同攻下来
真攻下来了,“自己”越走越模糊[呲牙][呲牙]

梯形 12:30
目看的是不见道的,走步的是不知路的。1
梯形 12:32
然后不看不走,就是见道知路?
梯形 12:35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这说啥呢?
梯形 12:36
就得学观割整明白它。接着学!

圣普 12:44
把有整没,整的动作也没+不接受断灭见。
圣普 12:46
论“歇"

梯形 12:51
@圣普 分析(支分)得挺好,理论考试及格了[呲牙]
梯形 12:57
分出的这几样,综合运用,走出那种步,“走步也知路”“触目也会道”,你就是真正的牛b贩子了。这个耗时无量,有个心理准备,只做不盼。。你现在需要的是走出这种步@圣普

元之慧 13:16
@梯形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这说啥呢?———臣位不谋主权,没毛病。

林浩 13:19
这两句话就是直接陈述 六根不能到?

元之慧 13:22
@林浩 只道得一半吧,六根不能到。却在六根里。
元之慧 13:30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如果哪个要出来逞强主人翁精神,是要挨揍的。
元之慧 13:34
触目会道,运足知路。同样哪个要出来不按规矩行事越权,也是要挨批的。

梯形 13:38
哪有这么复杂,他就是说眼下、小事儿、细处,不会处理,大事儿就肯定不行
梯形 13:48
说:去看就是不会,去走就是不知路。这是错解。
梯形 13:52
不看不闹,是有很多这类做法上的指导,这不是会不是慧,别混淆了

林浩 13:56
祖师的话总让人捉摸不透,还是观割好,语义明确[呲牙]

梯形 14:06
一层层深入嘛。不看不听不闹。。这也是很有效的心行调整,是深入了。但要说这即是智慧即是解脱。。这又属在深一层里跑偏了

至道无难14:21
歇,是一很妙的词,让身心都歇下来,啥都不做,啥都不去攀缘,是极其棒的修法。但要能坚持做的话,必须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歇,或者说止禅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熟悉觉知。所以歇的时候不去专注任何东西,心单纯地觉知而已。就像三祖说的:虚明自照,不老心力。

梯形 14:22
@至道无难 [强]
看是不对的,不说明不看是对的。来点逻辑。[微笑]

至道无难14:26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说的是 触目如果没有觉照,那就是在无明里。

梯形 14:26
不看比看好,还有更好的呢,觉照。
梯形 14:27
还有比觉照更好的。。。我就喜欢排序,哈哈

至道无难14:32
改正一个字: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圣普 14:32
把觉照(用心的觉照)也扔了呗。。

至道无难14:34
哈哈,这里没有几个人已经到了把觉照都扔了地步吧?

梯形 22:16
由止观力对自心观察,不同程度的认识,是有不同的反应的。
梯形 22:18
息心或发心,哪息哪发。。比如老三篇里讲到觉了山河大地亦是心念时,处理方式“不止不随”。

林浩 22:43
@梯形 师兄,观察自心是否也是了知割裂的过程呢?

圣普 23:07
@林浩 了知割裂是后话。

林浩 23:14
圣普师兄说明一下[呲牙]

圣普 23:24
有点难。割裂是后续的描述。
圣普 23:25
要想不后续,只能亲证了
圣普 23:30
说观察自心,大多还是能所格式,真得没啥大作用。
圣普 23:31
过去麻叔和大树师兄有段话,可能大家忽略了
明照与无所止的区别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问题。

至道无难23:43
说观察自心,大多还是能所格式,真得没啥大作用。—- 没有人能一上来就超越能所格式。你真能胡扯

圣普 23:49
@至道无难 我是说修行方向上对削弱能所对立效果不明显,所以说没啥大作用

至道无难00:03
没啥作用常常是因为纸上谈兵

林浩 06:45
@圣普 我现在有些隐约的体会是:就拿止于明照来说,操作的同时,如果心足够细,是能够观察到次生割裂是如何生起的,这还不够牛逼啊!超越能所一定是持续过程,完全同意至道师兄[呲牙][强]

圣普 06:59
我说的是:说观察自心,大多还是能所格式,真得没啥大作用。@林浩
圣普 07:00
明照不是能所格式的修行方向。

林浩 07:03
能观察到割裂的生起怎么会没用,而且是修行的深入才能做到的
林浩 07:05
难道一上来就对准根本割裂去?怎么可能啊

圣普 07:10
有的修行方向是在所上分析,我是说这种格式。
圣普 07:12
明照修法的修行方向是弱化能所格式的

风土 07:16
《观割》贴文10月7日,1/2:

2. 证明与证伪
在实际推理判定真伪的过程中,条件跟结论的因果关系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故而,人们把判定过程分解成很多小步骤完成,即通过初始的先决条件判定某相关结论,复依此结论为先决条件判定另一结论,反复这样的步骤直至判定预设结论,这样一个过程称为证明。也就是说,一个证明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结论的路径,以便判断从初始条件到最终结论成立的过程。简化点说,一个证明就是证明了初始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如果该路径中任一步骤的的推理发生错误,则整个证明不能成立,或者说,不能保证结论成立,由此可见在证明过程中保证每一步推理无误是何等重要。

风土 07:16
《观割》贴文10月7日,2/2:

然而,有错的推理并未排除通过其他证明路径证明结论的可能性,更非就此证明了结论一定不成立。换句话说,如果证明过程推理有错,并不是对结论证伪。例如,从“天要下雨”推出“人要吃饭”,这在推理上极端荒谬,但结论“人要吃饭”却并非错误。

而证明结论不成立,或者说证伪,则需要提供结论不成立的充分条件,或者等价地,证明结论的某个必要条件不能成立。

---贴文完毕

林浩 07:41
@圣普 师兄,分析就是在能所下进行的啊
林浩 07:42
利用禅定余势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