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70今诠讨论70 不尽(完结)

by 1001nights, Tuesday, February 25, 2020, 10:14 (1733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hfb, Saturday, March 16, 2024, 17:49

梯形 16:11
关于发心六度,我的体会是欲破我执,不那么磨还不行。。。。这就更需要大乘了。

古慈 16:15
@梯形 按照现观庄严论 修行次第 先证无我 才能再真行六度 证悟以前 仅能相似行六度。

梯形 16:17
未证,证一分,证十分
梯形 16:19
未证,重点是证一分;一分之后,逐渐地重点在磨上了,提高难度呗

古慈 16:19
一地才能无我六度乃至十度
古慈 16:26
也就是说 行菩提心要在般若慧统领下实践。

初初学 16:29
可以先小乘,再大乘

古慈 16:31
前面主要是愿菩提心
古慈 16:31
小乘有不有愿菩提心???

初初学 16:31
这个发心,真不能胡来,可能都折腾到地狱了,还怎么修啊
初初学 16:32
@古慈 小乘不讲菩提心吗?

鱼 16:32
但,@初初学 你这分明就是邪见呀!
鱼 16:35
今生不如意,归因到以前“发菩提心”太猛。
鱼 16:35
这话 @初初学

古慈 16:36
@初初学 我不知道你心中的小乘法还是不发。

鱼 16:36
当然,没感觉就不会这么讲了。@初初学

初初学 16:36
小乘也应该发吧

古慈 16:37
应该?
古慈 16:37
你说的小乘是南传?还是大乘所习惯说的小乘?
古慈 16:39
南传是有菩提心教授的
古慈 16:40
大乘习惯所说的小乘 可能默认为不发。且这恰恰是大小的区别。

初初学 16:42
@古慈 就是说修到罗汉果位可以不籍于发菩提心的力量
初初学 16:43
不过说到愿菩提心,我感觉这个提法好

观自在 16:46
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鱼 16:47
@初初学 师父慈悲,与“业报规则”对抗,替弟子/众生背了很多业,师父生病。这是某些时候有宣扬的。不过,还没看见人说,因这类对抗故这位师父来生后世苦。

观自在 16:47
小乘也有小乘的菩提心

慈性^_^(苏静) 16:51
南传佛教有解脱道和菩萨道的。汉传佛教(大乘)是先发菩提心,证入空性,就是胜义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证入胜义菩提心,无住涅槃。

初初学 16:54
对于我们学人,愿菩提心感觉最好

古慈 16:54
@初初学 因为基本上空口说白话 哈哈

古慈 16:54
很轻松
古慈 16:54
很自由自在
古慈 16:55
还很自我安慰乃至感觉挺高尚 高大上而没有代价

鱼 16:58
@初初学 老实讲,亲友去世的悲,和大悲心的悲,哪怕是你我理解的大悲心,咱区分得出差别吗?

初初学 17:02
@鱼 担业这个东西,最起码你要有个念头,才说明不是被动的

鱼 17:02
什么念头?

初初学 17:03
假如战乱,你手里有点粮食,被灾民抢走了,和你主动拿出来赈灾是不一样的
初初学 17:04
@鱼 要不佛还教化什么啊?

冷月 17:06
因为见众生妄自受轮回无明之苦发心才叫发菩提心的吧。和送粮食有啥关系嘛。

冷月 17:07
你那个叫干慈善好不好?

鱼 17:07
然后,自己饿死了 --- @初初学 你是说这就叫“发愿过猛”?

初初学 17:08
@鱼 饿死了也没关系嘛,按照因果理论,死后可升天

冷月 17:08
真正的慈善家和发菩提心也八竿子打不着呀。
冷月 17:11
学佛的过程就是证菩提心的过程。

鱼 17:11
嗯?饿死升天,算好了。发愿猛,发到掉地狱了---怎么纠正这个见呢?@初初学

古慈 17:11
@冷月 你这只说了一半

古慈 17:12
按照现观庄严论
古慈 17:12
行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古慈 17:12
才是真大乘佛子了

慈性^_^(苏静) 17:13
行菩提心要发菩提心为基础

古慈 17:13
胜义菩提心大约就是真发了菩提心!
古慈 17:13
是个质变
古慈 17:14
愿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行菩提心

慈性^_^(苏静) 17:14
搞反了
慈性^_^(苏静) 17:15
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古慈 17:15
这是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的修证次第
古慈 17:15
@慈性^_^(苏静) 我说的是现观庄严论!

初初学 17:15
初学就老老实实的愿菩提心,别拔苗助长

古慈 17:16
@慈性^_^(苏静) 好像汉传原先没有这部论

慈性^_^(苏静) 17:19
@古慈 师兄说的是初地菩萨专修布施度(包含其他度)二地菩萨是持戒、三地菩萨忍辱。。。以此类推吧

古慈 17:19
@慈性^_^(苏静) 好像不是

初初学 17:22
愿菩提心不是不发菩提心

鱼 17:27
初学...发愿就行了,别整太大的。
初学....发愿太猛也不行,掉地狱不好?
不对呀, @初初学 你举的例子是太猛...自己饿死升天......

古慈 17:49
@冷月 不过 我个人理解胜义菩提心显发后 行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继续开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初初学 17:49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在跨国公司上班,平时都用英语交流的,为了照顾瘫痪痴呆的父亲,快40了没工作,也没结婚
初初学 17:50
当然我不是说他做的不对,咱没资格评判
初初学 17:51
不过文中他就说,当初是听了孝养父母有福报什么的,才没有请护工,而且自己照顾父亲
初初学 17:51
感觉开始他这个就是有点贪心了@鱼
初初学 17:52
你说他发心发的咋样?还行吧

桑吉朗姆 18:18
发心亲自照顾父母是很好啊,那父母被照顾得妥当他心里也就满足了吧。还要什么多的东西?

鱼 18:27
@初初学 孝行。贪福报是外人或他自己的评价。但,这和发菩提心,和发心不要太猛以免掉地狱,没啥关系吧?

初初学 18:28
其实愿力很厉害的,你今生实现不了,下一世也会满你的愿

桑吉朗姆 18:32
我盼望怎么吃都不胖……身材一直健康。看来下辈子有希望了。

初初学 18:32
那你可以发愿

桑吉朗姆 18:32
但还是没明白你这故事和菩提心啥关系。

风土 18:55
菩提心公认的定义: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心愿有谁发达到过吗?

鱼 18:55
哦,你的重心在愿,不是菩提。 @初初学 那,正面的,菩提大愿。中性的,咒愿。负面的,诅咒、恶誓。都是愿。

初初学 19:06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初初学 19:06
来来,说说这个是不是菩提心

鱼 19:09
嗯,那为啥我还苦呢?

初初学 19:10
@鱼 那你说发心都是虚的?

初初学 19:11
@鱼 意思你也没付出,我也美得到

初初学 19:11
总之有点扯

风土 19:12
普贤行愿可看作发菩提心具体方法

鱼 19:12
@初初学 彼众生… 有亲疏之别吗?

初初学 19:13
我本来的意思是说你能发这样的菩提心吗?结果被你扯远了 @鱼

鱼 19:16
哈哈,你早说这句好了。@初初学 为啥佛又说不能水洗众人之罪?
鱼 19:34
如果非要执实 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句,那么,不仅如来有须代众生长处恶道之虞,且众生为坚实,业报为真实,“我”更坚固。还解脱个什么?

桑吉朗姆 19:37
我老实说,最初叫我发大愿替众生受苦我是发不来的,怕苦怕累怕一发就成真。后面是做了小事,感觉“永远做小事并不可怕”,就能真诚发心“如果永远只做小事利益众生,不很痛苦,那我不怕发这样的心”,能发得心甘情愿。

桑吉朗姆 19:40
最初发心要成佛,完全是读了经书,热血上冲,照着经就发愿一定要成。差不多是满腔的共产主义革命热情,要拯救全世界受苦的人……冷静下来,有点后悔,有点后怕。但后悔也来不及了,索性想想如何能办到,从一腔热血发大愿到脚踏实地发小愿,我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桑吉朗姆 19:45
我十几岁时接触佛经,正是容易冲动的年龄,一下就发愿了。后面后悔来不及了,天天想着怎么圆这个话,想多了,多念经念佛回向众生,慢慢又觉得发愿也不是那么可怕……所以说,先有个愿,有了愿,就会引导着自己的思考总在这个愿上打转转,思考多了,智慧会慢慢的增长。我增长得慢、增长得少,但也真的是增长了,比自己幼稚的少年时期增长了。以更智慧的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的愿,一丁点一丁点的推动自己去落实,哪怕落实的不多,没法一步到位成佛,反正比按兵不动是强一些的。这些是真真切切的能体会到的。

初初学 19:47
@鱼 比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不成佛,地狱不会空,地藏菩萨也和佛没有啥差别了

桑吉朗姆 19:48
从发大愿,发虚愿,到真心实意的按大愿的原则督促自己发小愿做小事,内心是能感受到,发虚的愿和发实的愿,真诚上、信念上,是有差距的。但发愿这个事情,也确实是没成佛道没证果的人,平凡如我这样的人,是能做的。

梯形 22:11
不提正确不正确的悟空,从大乘对发愿的提倡(提醒)这个力度看,悟空应是有熄灭对众生关怀的倾向。不是也有说法说愿力是推动行者不入寂灭的吗。
梯形 22:12
站凡夫这看,全不执,管不管众生,不耽误自己解脱
梯形 22:17
还是站凡夫立场,菩萨行的理由也有几种,像我咋天说过的,帮助深化破执,及需要众生帮助。即使纯讲不执,悬设100%不执,那理论上说,行持菩萨行也不耽误什么。。。我倒不喜欢这种理论上的悬设。

元之慧 22:19
为众生服务也是佛菩萨应该做的 谁也离不开谁 难说是众生成就了菩萨 还是菩萨利益了众生 光这点就挺奇异了

梯形 22:19
凡夫悬设出的东西,推演行为,很难弄准
梯形 22:19
我只喜欢用人脑想事儿,嘿嘿

梯形 22:21
老四篇的头一篇说行持,是契证前后都那样的行相
梯形 22:23
但在契证前,主要是契证前,汉藏都讲到二类手段,深观与广行
梯形 22:24
汉传这边达摩的二入说得最明显
梯形 22:25
实干行入的大概少,但我们不能说那不是一种入法,或说行入必须在理入之后。
梯形 22:28
以深观为主,兼顾着行入,应该不至于拖后腿儿。估计有的人观不下去,可能还真很需要调整调整方式,参入多些行入呢

梯形 22:34
要按我的简化说法,各种状况都行,从壁观到忍辱等,那只是状况变了,难度高了。。当个次第,从易到难。不过肯定有猛人直接来,好捅子。
梯形 22:34
扭力大,猛的。。。不服不行
梯形 22:38
天台总结的出世间上上禅中,有个九种大禅,便是出自六度
梯形 22:50
干不了、没条件。。。我们壁观为主,行入或待以后,或有好桶去干。。。不能否定其方式,不能打击好桶子[呲牙][呲牙]
梯形 22:52
掉水里了,还是好桶施援的机率大。。。。看我这点小心思,哈哈

风土 07:22
《观割》贴文12月25日,1/2:

4. 不同表述下的侧重
古今的中观师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二谛有不同的文字表述,在此列举几种,并对其所侧重强调的方面略加讨论。

风土 07:22
《观割》贴文12月25日,2/2:

1. 俗义谛:法界任一法均无自性,因观待依名言而说有(俗有,唯名有)。
胜义谛:离观待割裂则任意一法都不能成立。

第一个给出的这组二谛表述是本文和在讨论《七十空性论》过程中使用的形式,其中“因观待”、“依名言”、“割裂”等句义,已在导读讨论过。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胜义谛不说一切法皆无,而是说“任意一法不能成立”,这是指经观待割裂对比而建立的任意一法,若不观待则此法不能成立,但法界并不会因之而成为什么都没有的断灭。俗胜二谛指向同一实相,只是在表述的立场上,俗谛随顺观待而拒绝割裂,为表述方便权立了唯名有;而胜义谛连观待也拒绝了。故真俗二谛应视为同一表述的两段,同行同在,不可打成两截。依此表述形式,则俗义谛中名言有仅仅是随顺观待的权立方便,不可能成为实有;而胜义谛一法不立也不可能是断灭。这就相当干净地双离断常二边,不易犯所破不足与所破过当的错误。
--贴文完毕

梯形 22:44
俗义谛不能赅胜义,多多少少会有点漏洞、矛盾。
梯形 22:47
即使这样,讲谛之理也是快速直接可靠的趋向胜义、辩析胜义胜行的方式
梯形 22:50
胜义、行为,即使道理说不明,也总还是能说出几分几个侧面。。。如果一分道理都没有,我是绝对不会去行的
梯形 22:52
这一二分的理儿,也是佛智、天生的佛智[呲牙]
梯形 22:53
不用白不白啊

梯形 00:04
否定世俗谛,是灭佛智迂回成佛法,而迂回回来的机率小,因为迂进去便以去掉判断力为尚了
梯形 00:06
不是大德近身罩着,自己个慎玩
梯形 00:07
不是绝对不行,是要对其有个基本清楚的认识


梯形 00:10
我如果建议这个,总定几个月半年,无效即需调整
梯形 00:13
半年无效,说明该有的没有,缺东西。瞎蒙虎眼硬等,几乎就是耽误时间


风土 07:27
《观割》贴文12月26日,1/2:

2.俗义谛:一切法无自性,因观待依名言而说有(俗有,唯名有)。
胜义谛:于胜义中一切法皆无。

风土 07:27
《观割》贴文12月26日,2/2:

这是应成派中观教学中最常用的二谛表述,其俗义谛内涵与[表情]组无实质差别,但要注意所谓“一切法”是个相当随意的表述,局限于建立这个表述当时的社会认识能力,这样的不精确可以理解,如果按照现代的严谨表述,则应为“任一法”。其胜义谛的表述,直接用了“无”字否定。这个“无”若指离开割裂则一切法都不能成立,就与[表情]完全一致。但若学人不解其背后的深意,直接做有无的“无”解,则容易将二谛打成两截,将胜义谛陷入割裂对立中,同时不免对胜义谛夹杂入断灭见。“胜义中无,如何产生俗义中有”、“性空中如何会出现缘起”这类疑问,往往来自于对胜义谛的断灭解。历史上应成派大师们在教学中对这点做过极仔细而谨慎的防护,格鲁论典中大量有关“所破不足(偏常)”、“所破过当(偏断)”的讨论可为参考。但若以本文中割裂与观待的角度去了解,使用表述[表情]的意义,则学人会相当容易地避免所破不足与过当的错误,不落常断两边。

--贴文完毕


梯形 13:08
防所破不足与过当,就说明容易出那种问题。
梯形 13:09
说似一物即不中,也不意味不说即是最佳,尽量靠近的表述也是大有作用。
梯形 13:11
能有效即是好的,怎么来搞这个地方尽管重要,还不是全部,大乘就不说全部
梯形 13:16
一个刹那相应与磨叽十几个刹那能相应,与无尽一比,也差不多啦
梯形 13:22
说扔地狱磨练,估计也没那条件,至少迟早要在于日常相应,比单一二个身形少事少作务要高难,这个目前还是有条件
梯形 16:01
就贯彻般若而言,对无尽追其终极,栽了!即使预计未来,下一刻下一秒,也栽了。

梯形 16:09
不忆不预,这质量就不错,但是。。注意但是了,这不是解脱不是终极不是佛不是菩提。。。只要一认,就反栽了。
梯形 16:13
如是入门试力,渐渐拓展。
梯形 16:17
后头花样越来越多,没有基础,啥也整不出来,翻点花就栽

梯形 16:22
觉知多便易乱,影像恶便易乱,动作大便易乱。。基础没有,遍觉、分出咋为众生好咋糟、该出手时出手。。这些都成空话了
梯形 16:27
基础有了,那些逐渐圆。“六度万行体中圆”,不是有体即圆,有基础而己。上面说的不忆不预,是入门手段,奔基础去的,它还不算基础,不是体。
梯形 16:30
那个要求的步法,要再正进一步才行,才能算基础

风土 07:29
《观割》贴文12月27日,1/2:

3。俗义谛:一切法依名言而有
胜义谛:一切法皆无。

这是2.的进一步简略,作为记忆用的简略提纲自然很好,讲解理解时却需要详细展开,并仔细避免展开过程中因理解深度不够而造成的错解。除了[表情]中提到的可能错解外,于俗义谛还必须了解“依名言而有”当如导读中“缘起四支”与“名言的基础”两节中解释的意义,而不是“事物因为有名字才存在”,后者是相当一部分学人中存在的错解。胜义谛的解释则更需小心避免夹杂断灭见。

风土 07:29
《观割》贴文12月27日,2/2:

4.俗义谛:后得位一切法如幻现起。
胜义谛:根本位一切法皆不现起。

根本位是指无分别智现量,超越二元对立,无有出入,与任何心识状态都同行而不对立,实际上它就是胜义谛,只是描述侧重于心行角度。后得位则指分别等心行现行。行人学习二谛,如上[表情][表情][表情]等表述形式,必然会寻问这些表述源自何处。显然,其根源基础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思维概念的推断,因为思维是二元对立的,而二谛需要超越二元对立的范畴。佛法从根本上来说,是行人的实践实证,二谛来源于古今实证者的切身实践。而[表情]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实证者们根据实践现量做出的表述。如果说对表述[表情][表情][表情]学人还可以主观地将之局限在概念范围里,则表述[表情]就将之与行人的心行完整地联系起来了。“如幻”是指割裂造成的对立之非真实,“一切法”若改作“任一法”会表达得更确切,而“不现起”应同上做“不能成立”理解。

--贴文完毕


风土 07:31
《观割》贴文12月28日,1/2:

5.俗义谛:出根本定入后得位,一切法如幻现起。
胜义谛:入根本定,则一切法皆无。

粗粗地看,这组表述可以说是[表情]的简写,但这组表述远不如[表情]精密,容易引起误解。首先,对应于根本位,根本定是没有出入的,即使是进入后得位分别心现起,根本定也未曾离开,只是一般人不能体会。若根本定有出入,后得位与根本定不能并存,则于后得位超越二元对立就成为不可能,佛法将成为不可能在日常应对中应用的屠龙之术了。其次,若学人将“根
本定一切法皆无”错解为如断灭的“根本没有”,则会对“后得位一切法如幻现起”将产生疑问:如何能从根本没有中现出幻相来呢?实际上,如果根本定中一切法皆无,则入定者将无有出定的任何方法!将黑白分明不可并立的“根本无”与“如幻有”强行捏合在一起,并不能导致对中观正见的正确了解,如同把两根黑白细线紧紧搓合成一根线并不能抹杀黑白对
比。

风土 07:31
《观割》贴文12月28日,2/2:

俗义谛与胜义谛并称二谛在文字上易生某种错觉,初学人望文生义的第一反应是把二谛看作对空性的两个不同深度的表达。但实际上,二谛之所以分两段表述,只是受限于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对真如实相不得不从两个角度分别表述。二谛不能割裂开来单独使用,否则必然曲解真如实相。实践中分别使用或者轮换使用二谛,都经常引发理解上的错误。比如描述手,需要分别从手掌手背描述其形状,但理解手的时侯必须知道,单独的手掌或手背都不是手的全貌:作为手,手掌手背从未分离,同时俱在。二谛也是如此,它们是同一个表述,只是分成两段叙述,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俗义谛与胜义谛总是同在。

--贴文完毕

冷月 12:31
4. 俗义谛:后得位一切法如幻现起。
胜义谛:根本位一切法皆不现起。

5.俗义谛:出根本定入后得位,一切法如幻现起。
胜义谛:入根本定,则一切法皆无。
——————
上面两种里说俗的时候都有个”如幻”作为修饰,说胜的时候却没有,这是为啥?

风土 12:58
关键我觉不着胜是否如幻,讨论加不加就力有未逮不是,哈哈

林浩 13:05
胜义的描述都是否定形式
林浩 13:06
无生,就谈不到幻了

风土 13:11
但不否定别人讨论,有从俗义谛到胜义谛的机会。

冷月 13:12
@林浩 无生法是啥?

林浩 13:13
是诸法无生
林浩 13:13
不是无生法

冷月 13:15
诸法无生,咱们咋知道的,末学意思是可能嘛?

林浩 13:30
破了我执和法执就知道了[呲牙]
林浩 13:36
这事靠实修实证

冷月 13:38
要这么说,直接说目前是靠信心认为的就好了嘛。

林浩 13:51
能说的都是"指",你要觉得能说"月",那是偷心不死[呲牙]

梯形 15:01
指、月,这个比喻是不太好
梯形 15:03
语言语义,不是实相也不离实相,哪个都不是,哪个都不离。

梯形 15:05
什么是实相,咱可以不管,专攻割裂。执上去,那是割开后的事了。不执先避免割断。
梯形 15:06
进展后,避免松紧,要割未断,欲耸未出。。
梯形 15:10
再进展,松紧也不怕,不用避免。。所谓不怕,当然终极衡量标准是抗得住抗不住
梯形 15:13
以无我来说,就是无我的彻证程度
梯形 15:15
你说压根无我,也抗得住,那就行了。我们抗不住的,只有深化无我,继续磨练。。总不能干等
梯形 15:23
难度肯定不小,不论是凭多少重的观智,还是像金刚经上说发心度尽一切众生,无众生得度的“如是降伏其心”,没见哪个容易搞
梯形 15:24
容易的不是没有,我不信、也不行
梯形 15:36
扎到屁股上,那边有人说话,问,他都说啥了,不知道,那说明扎紧张了执上了。
梯形 15:39
这类的看松紧状况,扭不扭曲等等,检查的是心行习惯,以推测遇事的化解(抵抗)水平。。。与解脱相关
梯形 15:42
即然一直都是类似的这么样检查,说明人的差的心行习惯,化解力不行。嘴上说着怎么怎么通透,习惯不行,真来阵势顶不住。古人今人都一样

梯形 15:48
这是实操的事,大经院化教理系统是入门的预备
梯形 15:50
简化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可能都够用,大工作量不在这地方,在后面呢

风土 08:06
《观割》贴文12月29日,1/2:

结束语
菩提意为觉,是为慈悲智慧不二。两千多年前佛陀在此世界开显了趋向菩提正觉之道,随顺大众习惯方便而设施诸法,则一经一论侧重或有不同,或侧重慈悲,或侧重智慧,但绝无离慈悲而单说智慧者,亦无离智慧而单说慈悲者。盖因菩提道上慈悲智慧不可分割,离智慧单说慈悲,则慈悲即成凡俗怜悯同情之类,虽是人天善道也当鼓励,但不趋向解脱,更不趋向正觉;离慈悲而单说智慧,智慧则成凡俗聪明机灵之类,如双刃剑可善可恶,连趋向善道都未必一定。

龙树菩萨于本论中反复阐明缘起无生正见,处处皆见智慧;同时,助大众大破执着邪见,本身就是慈悲的体现。及至最后三颂,则更慈悲充满,为世人指出如何不坏世间相而依正理走向解脱。

风土 08:06
《观割》贴文12月29日,2/2:

中观论典多有以艰涩难读难懂闻名者,《七十空性论》亦在此列。然而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如果使用现代语言、知识为背景,则由学习论典而略知中观要义并未如传闻与想象中那样艰难。现代的逻辑、认识方法等工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简化推理过程,并使结论所由之脉络更加明显。

深入思维理解龙树菩萨的论述固然是趋向解脱方向的重大进展,但真的要在解脱烦恼方面见到实效,却需要更进一步将认识从思维层面深入到心行层面方可。

愿读者思维龙树正义,进而趋入解脱。
愿此书虽使用新的表述方式而内容不离龙树本意。

敬礼龙树菩萨。
敬礼法尊法师。
赵跃辰志于美国新泽西

--贴文完毕

————— 2019-12-30 —————
梯形 00:08
[表情]麻叔这部论真给力
梯形 00:14
深入、清楚、直接、简捷,同时避免了一类易神密化悬设化的总相化的名言


完整帖子: